為加強城市交通排放控制,中國從中央到地方相繼出臺和施行了各類政策措施。在“雙碳”目標的背景下,城市交通出行深度減排成為重點。當前,城市公眾低碳出行還面臨什么樣的難點?公眾的出行具有如何的需求特征?
近日,《面向零碳出行——城市公眾意識、行為及驅動因素研究》調研報告(下稱“報告”)發(fā)布會在線上舉行。該調研由能源基金會、南方周末聯(lián)合發(fā)起,益普索提供研究支持,通過對公眾出行選擇的進一步洞察,為出行減碳政策措施的制定與執(zhí)行提供借鑒,支撐提升公眾出行結構與模式的低碳轉變。
通過定性座談與研究,結合全國地級市以上城市3500份生活人口樣本進行定量分析,調研團隊對公眾對低碳及零碳交通工具相關話題的認知、
碳價值觀現(xiàn)狀、出行現(xiàn)狀及低碳出行驅動因素進行分析,并進一步探索提高公眾實踐低碳甚至零碳出行的政策及傳播建議。
報告顯示,公眾在通勤出行方式的驅動因素中,選擇“擁護低碳出行”的比例最高,達到38%,這也進一步說明了目前公眾對低碳出行方式比較認可且實際踐行。此外,“按需調整行程,靈活性高”“高效,準時,可預期”“公共交通設施便利可達”及“舒適性高”分列前五位驅動因素。
良好的低碳出行機制,除了公眾擁護低碳出行的意愿外,更需要有友好的低碳出行基礎設施環(huán)境。
能源基金會低碳城市高級項目主任王志高指出,當前中國城市的低碳出行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zhàn)。一是城市高密度蔓延,城市形態(tài)難以優(yōu)化,進而導致出行結構相對高碳;二是城市道路和空間脫離人性化尺度,進而導致過度依賴私人汽車出行。“
北京的
綠色出行比例占到了70%,我建議把70%的路權給這些
綠色出行的居民,甚至給行人或者自行車更多的路權。但現(xiàn)實是汽車占據(jù)了更多的路權。”
北京大學國土空間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宇恒可持續(xù)交通研究中心主任王江燕認為,每一個人的出行和需求都是多樣化的,城市規(guī)劃設計需要做到精細化,給公眾更好的慢行環(huán)境,為他們提供更多自主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低碳或綠色出行的理念,并不是要求公眾所有的出行都只能選擇某種低碳的交通方式,而應是根據(jù)不同場景、不同需求提供的多種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的集合,更多是追求提高一段時間內的綠色出行頻次和某一次長距離出行中綠色出行的比例。
能源基金會交通項目高級項目主任龔慧明補充道,交通政策歷來需要組合拳,沒有任何單一的“一招鮮”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公共交通、出租車、小汽車、步行等是一個整體的出行服務系統(tǒng),出行和運輸?shù)男枨蟊仨氁旁谡w的系統(tǒng)下考慮,滿足公眾不同的、多樣化的需求。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