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毅、博士王婧
浙江工業(yè)大學教授 方雙喜
采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簡菊芳
本期觀點:
■我國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森林、草地等)固碳能力被低估;
■高精度二氧化碳觀測數(shù)據(jù)缺乏,使得東亞地區(qū)
碳匯能力計算存在不確定性;
■自上而下的碳同化反演算法,未來或成為溫室氣體核查的重要支撐和驗證方法。
中國讓地球變得更綠的新證據(jù)
近期,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團隊聯(lián)合氣象、林草等領域
專家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2010年至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年均吸收約11.1億噸二氧化碳,是此前國內外研究結果3.5億噸的3倍多,我國的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固碳能力被低估。研究還認為,年均固碳量約占我國人為
碳排放的45%。也就是說,這幾年,我國每年有將近一半的二氧化碳被森林等陸地固碳系統(tǒng)吸收。
眾所周知,工業(yè)革命以來,人類對化石燃料的巨大消耗使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急劇上升,是影響全球升溫的重要因素。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是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力量,增加森林碳匯已成為國際通用做法。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研究團隊負責人劉毅認為,近40年來,中國持續(xù)增長的森林面積,尤其是西南地區(qū)速生林中幼齡森林,正在成長為固碳的主力軍。
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數(shù)據(jù)顯示,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森林資源進入迅速增長階段。
從第一次到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全國森林面積增加了70.2%,森林蓄積量增加了75%。由于大量的新生森林,我國森林中中幼齡林占比約65%。劉毅表示,由于新增森林相對“年輕”,未來有更大的碳吸收潛力。
該研究也驗證了2019年2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國正在讓地球變得更綠》。
該報告稱,2000年至2017年,地球新增的綠葉面積(植物葉片總面積)相當于多出一個亞馬遜雨林,其中,中國凈增長綠葉面積及凈增長率均高居全球首位,最大的貢獻來自植樹造林。
對此,《自然》雜志和BBC均認為,中國近40年來恢復天然森林植被、加強人工林培育的巨大投入取得了成果;中國森林的日益茂盛顯而易見。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_交^易=網 tan pa i fa ng . c om